母亲的情怀

| 分类: 心灵互动

沈以力

我母亲名叫汤惠英,五十年代从师范大学幼教专业毕业后就来到清华园,她同其他一些老阿姨一起就此肩负起了创业建园的光荣重任。

早年间,清华幼儿园依托在校园的甲所、乙所和丁所建筑里办园,直至六十年代初期才搬迁到新林院新建的平房内作为时至今日的幼儿园。她和许多一起共事过的老阿姨为了支持学校各院系的发展与建设,让刚有自己孩子的父母们从繁重的育婴琐碎家务中早日解脱出来,曾率先创办过仅出生四十五天的托儿班,其责任之重大让常人难以想象,作为五六十年代曾在清华校园工作过的老一辈人都耳闻目睹过此事。

看护并照顾好入园的孩子绝非易事,玩耍、起居、饮食和卫生都要格外精心仔细,那时有很多家长都因忙于工作经常加班而不能按时接送孩子,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几乎每晚都会带着一两个小朋友到二区我们居住的家里,有时甚至要熬到很晚才会有他们的父母登门来领走,对生病的孩子更是疼爱有方倍加呵护,母亲真是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幼教事业上。那时,整个社会都讲一心为公,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我印象中记忆最深的是在六七年冬季那会儿,当时我正值十二三岁,每逢周日的晚上母亲都要催促我赶紧吃完晚饭后和她一块去幼儿园,一排排的平房坐落在黑漆漆的园内,母亲逐一打开所有的房门,领着我把近一人高的大铸铁取暖炉子里冷却的炉渣掏空,烟灰和粉尘乌烟瘴气把我们娘儿倆弄得是灰头垢面的,母亲就将旧报纸折叠成水兵船型帽用来挡灰渣尘土,我两手分别提着两个装满炉渣铁桶,一趟趟地奔跑在校舍与垃圾站之间,回来时要用铁杈子把煤球装满费尽力气提近屋里,母亲则是忙着往掏空的炉膛内填充足够用于生火的报纸和劈柴,大冬天的为了散烟母亲她把各个屋子的房门都给大敞着,冷风飕飕屋里屋外没区别,一排房子有两个教室兼宿舍,四排平房里装着八个大炉子都要在周日当晚给生着火,就为了周一早晨家长们送孩子来园时别给冻着生病,母亲和我忙的则是通身大汗淋漓,炉子生着火,还要等底火烧旺了才能压上炉盖儿后,关灯锁门再离开回家。

我记得曾问过母亲,炉火为什么要熄灭掉?这每回生炉子受累不说,多麻烦啊!她告诉我这样做是为了能节省些煤球,让幼儿园节省一些开销和支出,为国家做些贡献。

这种生活体验时隔几十年却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寒冬里炉火点燃的不仅是温情,更是让五六十年代里出生并成长在校园里孩子们心中的苦乐并存、得失与共,和一个个作为母亲的博大情怀。

 

作者:沈以力(是已故汤惠英的长子)现已退休赋闲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