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园网络式主题活动课程的建构

                                                                  杨瑞清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进一步引发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及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面向未来,我园寻求更高更新的发展方向,办园体制的改革使我们直接面向市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必须面向全国乃至世界。一个园所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不能默守陈规、固步自封。这其中有压力,总让人感受到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蕴藏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我们要努力,要创新,要把握发展的机遇。

   一、更新观念,适应形势,深入思考幼儿教育的价值定位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有关幼儿园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探讨尤其成为幼教研究的热点。课程之所以被称为课程体系,课改之所以被称为系统工程,也的确是由于课程所涉及的范围的深度和广度而决定的。对于幼儿园,课程是落实观念更新、实现幼儿教育的载体,我园的课程在走过了传统的分科教学,步入主题教学后,随着幼儿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大家的教育观念都在不断更新,我们日益感到现行的纯目标模式的幼儿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很难适应当前的教育要求。

   比如:教师的教育行为严格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计划执行而缺少灵活性;课程目标与内容直接来源和对应教育目标而很少顾及幼儿在课程中的兴趣;教师作为课程的讲授和传递者而非师幼互动的平等参与者,在知识与技能的讲授和传递中很难实现对幼儿兴趣与探究精神的肯定与尊重。这些弊端的存在,不但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机械,缺乏灵活主动性,而且难以实现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的教育目标。

   当新的教育观念与旧的课程模式之间在实践中产生上述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时,我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对国内外相关教育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对先进教育模式的学习与借鉴。

   二、以开放的心态在继承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实现教育思想的整合

   经过较深入的学习和理性的思考,我园提出了“两个整合、两个处理、两个提高”的课改思路。“两个整合”是指实现中外、古今教育理论思想的整合;“两个处理”是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预成与生成的关系;“两个提高”是指实现教师素质提高与保教质量的提高。其中作为陈老课程论思想核心“整体教育思想”,及由此而产生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思想、中心制思想以及联系幼儿及生活实际的思想,对我们确立当前新的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老还提出幼稚园教育是“培养适应将来生活的人”,幼儿园“课程之原则,在助人以选择或发展最有益于生活之经验”。陈老认为,课程内容“有一小部分是从书本上来的,大部分是大自然、大社会上所见的事等万物。”因为,“我们给儿童的是生活,而不主张给儿童多少成人的知识和技能。”

   今天,当我们带着疑惑又一次重温陈老的课程论思想,陈老的论述于我们竟有一种心灵会通的感觉。同时,结合对《规程》和《纲要》精神的理解,在我园课程的指导思想中,我们突出强调整体教育思想,我们把它理解定义为以下几层意思:

   1.教育对象的整体性:面向全体。

   2.教育目标的整体性: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及各领域目标的相互联系性。

   3.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健康、语言、科学、社会与艺术各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

   4.教育途径的整体性:a:日常生活、游戏、教学活动等,充分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教育功能。b: 幼儿园、家庭、社区一体化教育。

   5.教育评价的整体性:评价指标更加全面,方法与评价结果也会更加准确客观。

   关于课程的组织,陈老既反对完全预先排定,严格计划的观点,也反对绝对不做计划,废弃一切组织,完全以临时的各种生活为主体的做法。他说:“课程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幼稚园的课程必须预先拟订,临时得以变更”。陈老的这一观点,为我们处理课程的计划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同时,我们还借鉴、吸收国外的一些先进教育经验,立足国情园情,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因为社会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只有符合时代的发展目标与要求,才能实现对未来合格人才的培养。陈老在活教育的目的论中说道:“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他特别强调:“要有世界的眼光,要有对世界的正确看法,要了解世界的事物和发展,不坐井观天。”今天的我们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继承陈老的教育思想,也要学习他放眼世界,善于学习,勤于研究的精神。

   此外,我园课程的研究与建构还吸收借鉴美国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法的一些理念。

   主要如下:

   —美国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1.积极乐观的儿童观。幼儿园里没有“笨孩子”,只有各具不同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潜能的可造就的幼苗汇集。

   2.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3.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意大利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法。

   1.尊重、鼓励幼儿兴趣,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2.课程思想上,追求“活动性”和“探究性”,倡导综合性的项目活动。

   3.课程内容上,强调从儿童出发,选择符合儿童天性的主题来编制主题网络,幼儿兴趣、教学内容得以延伸。

   4.活动中由于考虑了幼儿的兴趣,许多活动由幼儿兴趣生成,所以能更好地实现“幼儿的主动、探索性学习”。

   以上三方面是影响我园课程建构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它们影响着我们今天和今后的课程决策,也就是我们在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我园的课程模式,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及课程评价做出决定或选择。综上所述,我们确立了我园当前的课程。

   三、积极开展研究与探索,尝试建构具有本园特色的“网络式主题活动课程”

   1.发展期望

   建构新型的网络式主题活动课程。

   2.教育与课程理念

   ①明确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幼儿在有意义的多元活动中、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实现其主动发展。

   ②突出整体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与教育评价的整体性,实现寓教育于一日生活,实现幼儿园、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的整合。

   ③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包括一些非智力的良好心理品质及能力的培养,如兴趣、好奇心、独立性、探究性、自信心等。

   ④在对幼儿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的前提下,在教育实现面向全体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理想的发展。

   ⑤强调环境育人的思想。

   旧教育包括教师和儿童,新教育应是教师、儿童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影响。现代课程理论把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叫作“隐性课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丰富、可感知的物质环境;师、幼、环境三者的互动。

   3.课程名称及解释

   网络式主题活动课程:

   这是一种半计划式幼儿园课程;

   课程培养目标依据《纲要》中幼儿发展目标及本园本班教育需要而制定;

   课程内容以某一主题为中心,并以该主题向外扩散形成主题网络,网络中每一主题(单元)均可分解成下一级主题(单元)或具体活动内容;主题式活动内容由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教师的计划性(系统活动)和根据幼儿兴趣生成活动(项目活动)的灵活性同时兼顾;

   课程实施过程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强调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对幼儿的培养全面表述为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注重对幼儿兴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主题教育网络图例

   见图例一、二(附后)。

   主题名称称为一级主题,是网络核心;由此分解成二级主题,称为单元,各单元为平行或递进关系,要求在每个主题教育中各单元必须涉及,以便从总体上支持主题教育目标实现的全面性;三级主题称为(主题)活动,可能是就某一单元或主题纵深发展的一系列探索性活动。

   网络线条的标注说明:

   ①实线标注部分

   主题的二级指标,即称为“单元”的部分;

   活动内容中,对应培养目标,系统性较强的计算及部分语言、音乐应会的基本内容;

   ②虚线标注部分

   教师预定,还需在活动中和幼儿讨论,可能更改的内容;

   实现了的教师预定内容和师幼共同生成的活动,用笔将虚线描实;

   教师和幼儿新生成的活动用其他颜色的笔补上。

   5.网络式主题活动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①教师要对本年龄段的幼儿发展目标、本主题目标、本班幼儿发展情况等有较全面的理解与把握。

   ②在注重儿童全面发展,强调教师工作的目标性、计划性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和兴趣,注重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教师的知识和能力。

   知识的广泛性;对知识系统性的把握;灵活创新能力;是否真正尊重幼儿;教育技能技巧综合而灵活的运用;教师把对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在各个活动中随机渗透、融会贯通的能力等。

   主题网络的建构过程和实施过程,更加体现了对教师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尊重,为教师和幼儿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大的伸展空间。

   ④教师必须主动思考,写计划、落实计划都是一个充满创意的过程。教师写计划不是应付文字作业,甚至抄来抄去,是因需要而写,要有质量。

   ⑤教师要欣赏、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幼儿,为幼儿创设宽松、平等、鼓励的一个开放式的环境。注意观察了解幼儿,善于激励幼儿的思维,提高他们的独立性、灵活创新性、想像力,增强好奇心等。

   对于网络式主题活动课程的初步建构,还有许多待完善和做进一步理论阐述的地方。我们会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敬请各位专家指导。

  图一 主题教育网络图例

  备课时,教师要细致考虑到与主题相关的各种可能性,以便在活动中及时捕捉信息,作出反应。根据进展情况,可能对不同单元做深入的探索延伸。

 

  图二 主题延伸网络图例

  从延伸网络图上,反映了在同一个主题下各班不同的教育特色(教育侧重点),尤其反映的是师生就某一单元或主题进行的深入的、具有探索性的一系列丰富的活动过程。有人讲:教师要延伸幼儿的兴趣,更多的是要帮助他们设计“难以忘记的学习”,而非“仅仅需要记忆的学习”。(作者:杨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