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 分类: 家庭教育指导

  ——多鼓励、赞扬内向的孩子   

倩倩是个漂亮的小女孩,今年五岁。在集体活动中,她总是坐得很端正,从不乱说、乱动,即使在活动区游戏或是户外活动时,也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待着,很少主动去和小朋友交流、玩耍。遇到吃不完饭时,经常憋得眼泪都出来了,老师发现后问她,她才小声地说。老师夸她表现好时,她的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每天早上来园时都不太情愿,有时还伤心的哭泣,舍不得离开父母。

结合倩倩在幼儿园的表现,我找到了她的父母,仔细询问了孩子在家的情况。他们表示孩子在家也比较乖巧,说话细声细气,做事慢条斯理,在活动区里很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针对倩倩在家和幼儿园的综合表现,根据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提出的传统气质类型的划分方法,我觉得倩倩偏于抑郁质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敏感、畏缩、孤僻”,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很弱,外来刺激对他来说大都是过强的,因而使他的精力迅速消耗,难以形成条件发射。”气质类型是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最早出现的,因而它是难变的,但又是可变的——“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有高度的可塑性”“学前儿童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过程中”,“儿童天生带来的活动或行为模式是可以改变的”。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的外在表现,有助于我自觉地、正确地看待孩子,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倩倩扬长避短,形成良好的性格。我有这个信心,更有这样的爱心和耐心。

结合平时的细致观察,只要发现倩倩身上的闪光点,我就表扬她,但她的脸上还是很少露出笑容。有一次,我发现倩倩在音乐区玩,她的手上拿着两块红绸子,站在那儿怯怯地望着正在随着音乐节奏跳舞的小朋友们。犹豫了好半天,终于鼓起勇气甩了几下红绸子,接着,又随着节奏边跳边甩绸子,颇有东北秧歌的味道。倩倩的表现让我喜出望外,我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倩倩跳得真好!”她停了下来,置疑地望着我。我笑着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她也对我腼腆地笑了笑,我又鼓励她继续跳,并将目光移向别处,以免孩子因为老师的关注而不跳了。她悄悄地瞥见我不再望着她,又高兴地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起来。这时,其他的小朋友也都说倩倩跳得好,倩倩更高兴了,和大家一起玩起来。看着倩倩那甜甜的笑脸,我相信她此刻的笑是发自内心快乐的表现。

活动区结束后,我问:“倩倩,你觉得和小朋友一起跳舞开心吗?”倩倩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睛里尽是开心的亮光。“那以后你还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别的游戏,也会很开心的。”

这以后,倩倩经常去音乐区和小朋友们一起跳舞,从最开始的胆怯,不敢加入,到现在的主动和小朋友说话,跳舞,倩倩在同伴交往上迈进了一大步,随着她心理防线的慢慢褪去,倩倩不再像以前那样一个人躲在一边静静地待着了,也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心地游戏了。

随着音乐跳舞是倩倩最喜欢的游戏,这使她体验到了与同伴交往的乐趣,同时,倩倩好看的舞蹈也赢得了同伴的欣赏,帮助她提升了自信和在集体中的地位。这段时间,倩倩来园时明显高兴了很多,看到孩子的积极进步,我喜在心头,同时,也揣摩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她体验更多与人交往的乐趣。

这天,我在美工区指导孩子们玩“吹画”的游戏,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主动尝试着,不时还有孩子们发出自豪的惊叹声:“看,我吹的珊瑚多美呀!”“我吹得迷宫也很美!”……我瞥见倩倩正在一旁试探地张望,于是走过去,轻声问:“倩倩,你想玩吹画吗?”倩倩静静地点点头。我拉着她的小手来到美工区,递给她一张图画纸,教给她方法,倩倩开始专心地吹画了……过了一会儿,我回到美工区时,看到倩倩的图画纸上也吹出了一个图案,但那个图案只是在中间占了一个小小的地方,看得出,倩倩不太敢表现。我轻轻对她说:“倩倩,你想吹出一个更大的图案吗?”

“想。”倩倩小声地说了。

“那你再滴一点儿颜料,继续吹吧。”

倩倩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操作着,不自信中流露出想尝试的感觉,如果没有老师的鼓励,也许倩倩就裹足不前了。

吹着吹着,画面越来越丰满,并呈现出多种颜料混合后的奇妙变化。“真漂亮呀!”倩倩情不自禁地赞叹,并求证似的看了看我。

“嗯,倩倩吹得真好看!”我笑着夸她。

这时,同桌的小朋友们也凑过来看,“是很好看,不过,我的也很漂亮。”

听了这话,倩倩高兴地笑了,对着自己的画美滋滋地瞧了又瞧。

这以后,倩倩又多了一个游戏的场所——美工区,在那里,倩倩通过画、粘、剪等美工活动体验了快乐,收获了进步。

就这样,我不断的通过适当的鼓励和赞许激励倩倩,使她萌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动机,通过老师的积极评价帮助她形成较高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地,倩倩在幼儿园独处和发呆的时候少了,与同伴共同游戏的时候多了,欢声笑语也多了。倩倩的父母也欣慰地告诉我们,孩子在家活泼多了。

通过倩倩的变化,我深深地感到,对于某些内向的孩子,老师的一句赞许,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对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可能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态度、言行乃至性格。所以,对于孩子,我不会吝于鼓励、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