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区域活动的特点与指导建议

| 分类: 教育论文
刘  丹
    区域活动作为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在小班幼儿学习与发展中的价值,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教师不仅是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者,而且是幼儿区域游戏水平的直接影响。教师需要了解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熟悉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幼儿在有准备的区域环境中主动探究,在有发展需要的时候得到适宜的指导。
一、营造自由、宽松的区域游戏氛围
游戏的本质特征是自由、自发和自主,教师要顺应和保护幼儿的游戏天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活动区进行游戏,保证充分的区域活动时间与机会,不将是否参加区域游戏作为奖励或惩罚,不随意压缩或取消幼儿参加区域游戏的时间。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平等、亲切地与幼儿沟通,避免命令性和指令性语言。尊重幼儿独特的表达与表现方式,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此外,区域游戏规则要明确,便于小班幼儿理解,规则要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二、提供适宜的玩具与材料
玩具、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材料,体验游戏的乐趣,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并在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这说明教师提供的玩具材料在幼儿游戏中发挥了正效作用,有效地推动了幼儿的发展。下面将分别通过小班常见的区域活动来加以说明。
1.语言区
小班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虽然他们在开班初期发音有些不准确、不清晰,但随着其神经系统发育的逐渐完善,听觉和发音器官的调节、控制能力的增强,及适宜的语言教育环境的促进,小班幼儿在语言,尤其是口语发展水平上将突飞猛进。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为幼儿的语言学习、口语交流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语言区就是一个重要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师通过投放幼儿喜爱的图画书、卡片、手偶、指偶、木偶台等玩具、材料,同时提供必要的辅助材料,如地垫、靠垫、沙发、桌椅,为幼儿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和自由讲述的平台,使他们在愉快、反复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倾听与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在进行语言区环境创设时,教师还要注意:语言区要选择采光良好的地点;按照图画书的内容进行分类,分类标记要便于幼儿理解,以帮助幼儿养成初步的爱护图书的意识。
2.角色区
对小班幼儿来说,家庭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家庭成员是他主要的情感依恋对象,因此,小班角色区游戏以娃娃家为主,娃娃家是促进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开班初期,娃娃家能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当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后,娃娃家能促进幼儿与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如使用礼貌用语,与同伴分享玩具,学习轮流、等待、遵守规则,遇到困难懂得寻求帮助等。要使娃娃家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教师提供将教育目标物化的玩具、材料。如各种娃娃(最好是能与幼儿互动的娃娃,可以是会眨眼的娃娃,会发声的娃娃)及衣物、小床及床上用品、桌椅、厨房用品、餐厅用具、家用电器和清洁用品。此外,教师还要投放一些能激发幼儿情感共鸣的辅助材料,如幼儿参与制作的全家福照片,在家中与家人共同制作的花束等。
3.益智区
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认识靠行动,即通过各种感官,充分与材料互动,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积累各种知识经验。益智区里操作类、规则类和科学类玩具既能满足幼儿操作材料的兴趣,又能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好奇探索、专注、坚持等学习品质。适合小班幼儿的操作类玩具有声响玩具,喂食类玩具,穿孔类玩具(如穿珠、穿线板),感受形状、质地与重量的材料,感受物体运动的玩具(如小车、陀螺)等;适合小班幼儿的规则类玩具有接龙玩具(图案接龙、图形接龙),配对玩具(找相同、找关联),拼图、镶嵌玩具、套叠玩具(上下套、里外套);适合小班幼儿的科学类玩具材料、主要与声、光、电、磁、热、力有关,如传声、回声、声控玩具,凹凸透镜、哈哈镜、平面镜、放大镜、万花筒,摩擦起电的材料,感受磁力的玩具(如小猫钓鱼、旋转的芭蕾演员),摩擦生热的材料,重力玩具(如不倒翁、回力车、滑道车),沉浮玩具等。由于小班幼儿常常出现争抢玩具的行为,教师注意同一玩具数量要多一些,以满足幼儿模仿同伴游戏的心理需要,同时进行适宜指导,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点也适用于其他区域。
4.种植养殖区
种植区可以选择容易存活的植物,如绿豆、丝瓜、香菜等,养殖区可以选择小鱼、乌龟、大蜗牛等不易传播疾病的生物。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把这些动植物也当做人,经常对着它们说话;通过照顾、观察这些动植物,能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爱心,激发好奇心、观察兴趣和探索欲望,提高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照顾动植物的经验。
5.建构区
幼儿园常见的建构材料有积木和积塑,建构游戏是促进幼儿的空间和方位知觉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小班建构区,常见的材料有泡沫积木(即EVA软体积木)、纸质积木、木质积木,基于幼儿的手部肌肉力量和搭建能力,开班初期一般选择泡沫积木和纸质积木;随着幼儿手部肌肉力量和搭建能力的增强,可以将建筑材料替换为木质积木,其形状、大小、重量、数量关系更能满足幼儿的搭建需要。在投放木质积木前,要认真检查,确保所有积木的安全,积木边缘要光滑,无毛刺。相同形状的积木数量要多,既满足幼儿模仿游戏的需要,又能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感知积木块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提供必要的辅材,如小人、动物模型、各种车、蔬菜、水果、花草树木等,支持幼儿有目的地搭建,但要注意辅材和建筑材料的比例要适宜,辅材数量要远远少于建筑材料。
6.美工区
小班幼儿的视觉敏感度处于发展阶段,对颜色鲜艳、色彩对比鲜明的玩具、材料更感兴趣;其绘画能力呈现萌芽状态,还处于“涂鸦期”,他们绘画时目的性不强,对绘画动作的兴趣大于绘画表现,往往喜欢随意涂画。根据小班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类型的笔和纸,如各种粗细的水彩笔,油画棒,大白纸,供幼儿自由涂画。同时,还可以投放各种颜色鲜艳的颜料,粗细不一的海绵棒,让幼儿在大张白纸上自由、大胆地创作,使他们体验运笔动作带来的视觉感受,从而促进其动作发展,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满足与美的享受。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各种异形纸供幼儿创作,如动物、水果、生活用品等形状的彩色纸,供幼儿涂画。
小班幼儿的手工制作主要有纸工、泥工、废物制作、自然物制作等内容。纸工又细分为折纸、撕帖和剪贴;废物制作主要有纸制品(如纸盘、纸杯和纸盒),瓶罐类(如塑料瓶、罐、瓶盖),线绳类(如颜色、粗细不一的线、绳);自然品制作的原材料有蔬菜水果,谷物类,贝壳类,果壳类,蛋皮类,布艺类,木质类等。由于小班幼儿处于直接行动思维阶段,不能对材料进行选择和创作,手工制作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是会因为意外的满意结果而强化制作目标;其小肌肉动作的稳定性与手眼协调能力尚弱。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可以组织有趣的游戏引发幼儿主动的游戏行为,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中积极探索,大胆创作。如教师利用自然物制作材料开展了“为动物宝宝穿新衣”的活动,引导幼儿利用美工区收集的各种原材料粘贴到小动物的身上,这时,孩子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接下来,在选择何种材料进行粘贴,按什么规律粘贴,怎样才能粘得牢固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在幼儿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得到了提高,小肌肉动作与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了发展,专注、坚持等良好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胜任感、自信心也得到了充分满足。
7.音乐区
小班音乐区是幼儿进行律动、探索乐器、装扮表演的场所,使幼儿通过视觉、听觉感受艺术美,通过创造性的装扮游戏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提供的健康、美妙的音乐,各种乐器,颜色鲜艳的服装、道具,对幼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自己喜爱的、不断重复的游戏中自然地表达情感,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提高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培养探究精神。适合小班幼儿的音乐要短小、节奏鲜明、韵律感强;乐器主要选择木质类、金属类、散响类、鼓类。木质类如节奏棒、单响筒、木鱼、蛙鸣筒等;金属类如碰钟、串铃、手铃;散响类如沙蛋、沙锤,鼓类如棒棒糖鼓、小鼓等。提供服装、道具时要考虑男女孩的兴趣差异,让男孩与女孩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材料,如各种动物头饰、各式帽子(如解放军、海军帽)、各式饰品(如漂亮的发卡、头纱)、披风、裙子、玩具枪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服装、道具的损坏情况及时调整、更新,以保证幼儿的游戏不受影响。
三、对区域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1.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这要求教师既要找准小班幼儿的发展目标,了解幼儿现有水平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既充分理解、接纳幼儿现有的行为表现,又能有目标、有计划的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如语言区,幼儿的阅读方式不同于成人,喜欢自言自语或与同伴互相交流;小肌肉动作发展不协调,图画书容易被撕坏。教师要允许幼儿出现这些行为,不宜因此训斥幼儿,而是要通过充分的练习让幼儿提高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谈话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懂得书是我们的朋友,要爱惜它们。再如建筑区,由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游戏目标性不强,游戏容易中断或转移,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式语言帮助幼儿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直至实现目标,体验自我胜任感。
2.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活动区游戏体现的是每名幼儿各自的兴趣、需要与经验水平,由于幼儿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速度不一,因此幼儿之间势必存在能力差异。教师要尊重、包容幼儿由于这种差异所外化的行为差别,并通过适宜的方式使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上有所提高。如美工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模仿游戏(撕纸粘贴)呈现的水平有很大差异,教师要避免将幼儿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而是要充分肯定幼儿的创作兴趣、大胆表现的行为,鼓励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逐渐提高艺术表现的水平。
3.指导的目标意识。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将游戏兴趣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注重通过活动区活动使幼儿获得丰富各种知识经验、提升游戏水平、培养学习品质等。
4.指导的整合意识。各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不是单一、孤立的,如音乐区不仅能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也能发展幼儿的肢体协调、社会交往、认知能力,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师要有整合的教育理念,在区域活动中关注并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中班区域活动的特点与指导建议
刘芳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重要内容。我们发现,教师对于幼儿游戏的理解和实践层面既有观念和行为上的进步与提高,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中班区域游戏实施的现状
1、游戏的来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存在脱节现象
在中班游戏区域中可以看到对于一些游戏,幼儿的操作表现出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反复指导和不断讲解的现象。如磁铁游戏中的“同极相斥”和“异极相吸”现象的归纳就需要老师不断予以讲解和演示。这说明虽然教师投放的游戏都与幼儿的生活内容相关,但是幼儿还不具备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虽然幼儿有比较浓厚的游戏兴趣,但是在操作过程上,由于欠缺体验,教师会感觉力不从心,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2、关注游戏中的个体幼儿,但对幼儿游戏兴趣关注不够,诊断不断准确
老师在游戏指导中,能够有意识的关注个体幼儿的游戏行为表现,但是对幼儿产生这种游戏行为的原因诊断却不够准确。因此,在对幼儿的个体指导中也会出现教师指导与幼儿游戏需要不对应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教师对幼儿兴趣的关注度不够,判断不够准确。
3、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注重鼓励幼儿的自主性的和创造性
在游戏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都能够对幼儿的自我创造给与肯定与鼓励。同时在活动区结束后的讲评环节,教师又将幼儿的个体经验向全体幼儿进行展示,鼓励了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和创造性的玩法,体现了教师具备良好的游戏观念认识。4、教师对游戏材料的关注角度
在对教师的观察和反思中发现,教师对游戏材料有两种关注角度
(1)关注游戏材料的既定玩法和教师的既定目标
老师在游戏指导中将对材料的玩法与教师投放游戏的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幼儿出现不按教师要求操作时,教师会对幼儿进行语言提示和肢体制止。这说明教师在游戏指导和游戏材料的关注上是严格按照自己的既定游戏目标的。
(2)将关注游戏材料与对幼儿的个体关注结合起来
在这个方面,老师的指导行为表现为“在对孩子的个体关注上,我就是看孩子会不会玩,能不能玩起来。”“我在科学区比较关注男孩某。他有点特殊。他特别喜欢各种玩具,但是不是按常规的玩法。”可见,教师对于个体关注是有自己的观察重点的。她们对于幼儿的个体关注是与教师眼中的游戏材料玩法相结合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幼儿教师在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评价角度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5、部分老师将游戏的组织性目的性视同于教学活动
在对中班活动区游戏的目标化理解上,有的老师将探索游戏的开展视同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游戏兴趣被大大降低,甚至出现脱离游戏的现象。而教师在看到幼儿不感兴趣的状态表现时,没有反思游戏材料和教师的指导行为本身,而是用语言和要求来提示幼儿继续进行“游戏”。由于游戏具有“幼儿自发地、自愿地从事游戏,具有主动性……(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是非生产性的,具有趣味性。”的特征,因此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幼儿行为已经不具备游戏的特征,而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活动了。
二、开展中班区域游戏的建议
1、正确理解活动区游戏的目标化
(1)对应幼儿年龄特点和游戏水平——材料和内容的目标化
在教师对区域游戏内容和材料的投放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和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即,活动和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很快就失去兴趣不爱玩,游戏材料和内容的持久性不足。另一种与之相反,超出幼儿认知水平和游戏经验过多的材料和内容,也会因为难度过高,使得幼儿游戏时很难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从而丧失游戏的兴趣。同时教师在指导时事倍功半,出现孩子不会操作,对概念认知难以理解的现象。
(2)先观察,后指导
在教师指导活动区时,必须要先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来确定要“关注哪些幼儿,关注幼儿的哪些行为”。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会被幼儿破坏常规的行为和偶然性事件吸引。但除了解决这些问题之外,教师更应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行为。在观察幼儿与游戏材料之间的互动时,能够从关注幼儿不正确使用材料转移到主动使游戏材料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功能上来。同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尝试判断材料的适用性和开放性,发现幼儿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
(3)重点关注,兼顾其他
在教师对活动区游戏的指导和预设中,教师不能面面俱到,但也不能只关注某一类区域,忽视其他区域游戏的价值。面面俱到容易导致教师对区域和幼儿个体的观察和关注不够深入,但只关注某一类区域,又使得其他区域的幼儿失去与教师的游戏互动。因此,教师在指导活动区时要注意有重点关注的区域,也要对其他区域有一般性关注,从而及时发现幼儿游戏行为中的问题和闪光之处。
在游戏的预设阶段,教师也要从游戏目标的设定、游戏材料的投放、指导计划的预设几个方面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即从区域材料的投放、区域前的介绍、过程中的重点观察和关注、区域讲评等几个阶段都要做到有重点有目标。
(4)活动形式避免教学化
在对教师游戏指导行为的观察中,教师有目标意识的游戏指导会出现将幼儿的活动区游戏作为小组式教学活动的情况。在幼儿的自选游戏里,教师也有“游戏教学化”的特点和现象。因此,在活动区指导中,教师必须要避免教学化现象。要能够让孩子自由探索,要给孩子自由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能急于指导和介入。同时,注意避免在活动区里上课,尤其是把科学区域当做引导幼儿学会认知的小课堂。
同时,活动区游戏可以作为教学活动的延伸和前期经验的渗透,但是在形式上依然要注意要避免小组教学的活动形式。如在磁铁游戏中,教师可以把磁铁的投放到活动区里,投放各种材质的物品,让幼儿自己发现和操作。孩子直接看到的现象比教师告知的概念要直接许多,印象也更深。同时幼儿观察到的现象最终也会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上升为概念认知。
2、关注游戏中的个体幼儿
(1)关注幼儿游戏兴趣
即教师要关注幼儿对哪一类游戏和哪一类材料感兴趣。只有关注到游戏和材料的类别,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对幼儿的游戏心中有目标,指导时也才能关注到幼儿真正的游戏需求。
(2)关注幼儿的活动频率
即教师要特别关注幼儿对各个区域游戏的喜好和参与程度。对于经常去某一类区域的幼儿,教师要思考如何将幼儿发展的全面性和兴趣性科学有效地结合起来。而对那些总是想去某个游戏区域,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实现的幼儿,教师又该如何引导和为幼儿的游戏创造条件?如果能够做好这些方面,活动区的目标化也就得到了体现。
教师可以采取幼儿入区时在自己的名字旁边贴贴画或者插标记的方式,对每名幼儿入区游戏的情况进行统计。可以每周或者每两周统计一次,这样就能真正了解幼儿一段时间内的入区频次,同时找到幼儿经常去和不经常去的区域。这样就能真正做到了解幼儿的兴趣,同时教师在入区上加以调整。既保证幼儿玩得愉快,又能引导幼儿各个区域游戏都能感受得到,保证幼儿发展的全面性。
3、教师之间的分工指导
在教师指导活动区的时间段里,会由于园所的一日生活安排秩序出现一名教师指导全部游戏区域的现象。这也是导致游戏中的幼儿受到教师的关注较少的一个原因。对于这种情况,园所首先要做好教师备课时间的调整,并能严格遵守,以便让幼儿能更好地获得教师的专注。
在班级内部的分工协调上,教师之间要在分工的基础上分别对应不同的指导区域,教师之间的指导区域互有交叉。每名教师都要有一至两个重点指导的区域。这样才能做到重点关注和兼顾区域互有交叉,保证幼儿的受指导效果,同时也使得教师之间能够交流对幼儿和游戏材料的思考和感受,保证游戏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快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