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教育”理论指导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 分类: 教育论文


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    郭新艳

[摘  要]陈鹤琴 先生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活教育” 理论,这是我国教育理论的创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是活教育方法论中的精辟论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依据“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师与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我们提倡的。用活教育理论指导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和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及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合作与交往,增强其自信心、责任感。
        [关键词] 陈鹤琴 活教育 大班幼儿 科学探索
        [正  文]
        陈鹤琴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他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活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理论的创造,在中国幼儿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活教育理论的目标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活教育的课程论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大班5-6岁的幼儿,他们的好奇心已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他们喜欢追根问底,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和兴趣,有了合作和交往的需求,喜欢学习并乐意用积极友好的方式与人交往。此阶段,幼儿脑的机能也发展起来,可以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促进了幼儿精确地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对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孩子的需要,恰当地进行指导,合理而有计划地为幼儿的探究创设宽松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探究,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
        一.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陈鹤琴先生主张:“课程应以自然社会为中心”,他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提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他们去学习。”他要求大家要“张开眼睛去仔细看看,运用双手去缜密的研究。”他认为:“这种教学教师教起来是非常生动而深刻,孩子学起来是非常兴奋而有趣。”“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这种有价值的活动教材在大自然中多的很。”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变幻莫测而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
        1.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引导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与环境积极互动
        我们利用幼儿园良好的自然环境,经常带幼儿到户外观察和探索,让幼儿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和认识多种事物,通过各种感官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认识形形色色变化多样的事物,通过让幼儿去感知、思考和发现,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观察中,幼儿寻找发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小草长出的新芽”、“小蚂蚁的窝”“鸽子妈妈与小宝宝”等,孩子们的兴趣很浓,纷纷为自己的发现而欢呼雀跃,他们看不够,问不停,这种学习效果是室内活动所达不到的。春天来了,教师带孩子们来到幼儿园的院子里,观察玉兰、桃树和迎春花,观察之前先猜想:猜猜哪种树会先开花?花是什么颜色?有几朵花瓣?然后孩子们分组进行跟踪观察和记录,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知道了有关植物生长、开花的知识,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活动发展了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及对大自然的兴趣与热爱。
        2.调动多种因素,培养探索兴趣,提高探索能力
        秋天来了,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大自然的乐趣与魅力,感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大班的孩子们到农村(北京大兴区农业生态园)的田野里刨白薯、拔花生等,活动前我们都会组织孩子们讨论秋天,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对秋天有一个感性的理解,同时让孩子们猜一猜花生和白薯长在什么地方,我们需要什么工具,要做哪些准备,比一比谁发现的农作物最多等。到了田地里,孩子们的兴奋与喜悦无以言表,他们用工具挖、小手抓,个个大丰收。整个活动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妙。对于种子,孩子们有他们独特的兴趣,秋天里,许许多多的植物都会结出种子,于是“种子的秘密”就应运而生了。首先是寻找种子,到底哪里有种子呢?孩子们纷纷想办法,有的在幼儿园草地上、花园里找到了种子;有的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在超市里找到了豆子、花生的种子;有的孩子来到了北京植物园,在植物园里找到了许多叫不出名的种子,还请教那儿的园工呢;最有趣的,小朋友把吃过的葡萄、苹果、梨等水果里面的种子带来,这也是种子呀。孩子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来了数不清的种子,怎么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班教师“要引导幼儿能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有初步的概括能力”,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将种子按大小、颜色、生长部位等分类,大家还在旁边用图画(老师用文字)做了介绍。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创造性也得以展示。
        二.在做中教,在做中学,通过动手操作与探索,提高幼儿科学探索的本领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陈鹤琴先生认为:自动的学习、自发的学习,乃是以“做”为出发点,在做的过程中去教,在做的过程中去学,在做的过程中求进步。所谓“做”,并非限于双手做才是做,凡是耳闻目睹、调查、研究,都包括在内。教师要解放儿童的手、脑,解放儿童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在“做”中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1.放手让幼儿去自由操作,动脑思考并自由得出结论
        陈鹤琴先生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做。”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想。” 换言之,陈老先生主张的便是放手让幼儿去“做”去“想”。“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接触,“想”了就获得了直接经验,从而知晓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陈老先生这一“做”一“想”的原则,不仅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让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科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
        在大班科学探索活动“吹泡泡”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尝试与探索,发现了多种吹泡泡的方法:用吸管吹、用漏斗吹、用羽毛球拍吹、用剪去瓶底的雪碧瓶吹等,大家兴奋极了,更有意思的是孩子们通过探索和尝试,发现不仅用洗洁精调制的液体能吹出泡泡,洗发精、沐浴露等也能调制出吹泡泡的液体,接下来还发现如果加入糖、甘油,能使吹出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真是有趣极了。
        在“秋天的叶子”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到清华园中闻名的近春园里寻找、采集不同的树叶,选择自己喜爱的树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查找资料,对它的名称、叶脉、叶缘、颜色等做记录,变成一个精美的树叶标本,带到班上与大家分享,使得同伴们了解到更多的树叶知识,然后大家用收集到的各种树叶进行拓印、粘贴画、装饰画等,还用树叶进行排序练习(按大小、形状、颜色等),孩子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乐趣多多,收获多多。
        2.科学生活化,生活科学化
        陈鹤琴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不能生长,也就没有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将幼儿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起来,使幼儿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对科学产生亲切感,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在组织科学认知活动“有趣的电”中,引导幼儿调查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到电?通过实验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从而引导幼儿安全用电,还鼓励家长上网查询用电的安全知识带到我们班,展示在资料栏中,之后我与孩子们一起在幼儿园内进行巡查,制作安全标志等,使安全用电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联;同样,我们还引导幼儿进行节约用水、认识左右等科学教育。秋天来了,我们带领孩子们到清华园中观察、寻找,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科学如秋天的落叶、小草变黄、秋天的小昆虫等,甚至还在社区观察修理自行车、校园内的环保车、参观汽车系、生物系等等,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实践《纲要》中提出的“从生活中幼儿熟悉的科学入手,引导幼儿感受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的崇敬”。
        3.教师是幼儿科学探索的支持者、参与者
        陈鹤琴先生的“做中教、做中学”,用一个“做”字,将“教”与“学”连在一起,这样既肯定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又强调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体现在给予幼儿适时适度的帮助,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激发幼儿“做”的内驱力,以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目的。他对教师提出“要爱护儿童”“要了解儿童”“要有积极的态度”“要有研究的精神”。
对幼儿来说,科学教育更多的是能动的观察,学习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教师主要是引发、供给、欣赏和指导,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亲自动手操作,激发学习的兴趣、愿望,发挥其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科学探索活动“认识光和影子”中,教师带领幼儿寻找能发光的东西,了解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了光亮,探索光的传播,理解光和影子的关系,师生一起玩“踩影子”“皮影戏”的游戏。在活动中,教师始终是孩子们的支持者,是孩子们的同伴。因而,在与幼儿的共同研究中,教师积极地与幼儿探讨、交流实验的过程、结果,在“做”中把握与幼儿共同探讨交流的策略。我感到,教师要在操作中分享幼儿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在倾听中了解幼儿实验的所思所想,在鼓励中营造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追问中引发幼儿深入探究的动力,在“意犹未尽”中构想下次实验与探索的计划。
        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培养和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1.科学探索游戏化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儿童的七个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好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促进幼儿发展”。 教师要把游戏贯彻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在组织幼儿科学探索的活动中,我们要注意游戏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活动性。
         (1)游戏的科学性。
        在选择和创编游戏时,要保证游戏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内容准确、难度适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车”中,我们联系家长并组织孩子们参加清华大学汽车系,了解汽车的种类、不同的名称甚至发动机的简单原理,之后,孩子们也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模型和图片,教师与孩子们一起制作了方向盘、汽车头饰、斑马线、红绿灯等,在班级内开展“汽车大联欢”“停车场和加油站”“我是小乘客”等角色游戏,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从中加深了对不同车辆名称、种类及功能的认知,也更真切地了解了一些交通规则。
        (2)游戏的趣味性。
        设计幼儿科学游戏,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带有神秘色彩、便于幼儿动手操作及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是大班幼儿最喜欢的。如“不会湿的手绢”中教师像变魔术一样:“我把杯子放入水里,而杯子里的手绢不会湿,你们信吗?”;在“会跑的小鸡”游戏中,我让幼儿自由组合画鸡的一家,用回形针和磁铁在纸板上玩游戏,孩子们边操作边讲自编的故事,兴致很高;大班孩子竞争意识较强,他们有了初步的集体意识,我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组织一些竞赛性的游戏,如“动物王国大闯关”中,孩子们通过抢答科学问题为小组争得小贴画,这些问题可以结合当前主题内容,如狼是野兽吗?昆虫有几条腿?说出三种家禽等;还通过小组“集体拼动物”“听音辨动物”等来决定某一环节的胜负,最后评出闯关胜利者。孩子们在多种游戏中巩固了科学知识,也体会到了与同伴共同学习的快乐。
        (3)游戏的活动性。
        大班幼儿更乐意在“做”中活动,游戏应该是幼儿的活动探索过程。例如“捉影子”游戏就深受幼儿的欢迎,在游戏中,幼儿积极动脑筋、创造了许多捉影子的方法及躲避别人的方法,从中他们亲身体验了“光和影子”的关系,满足了身体运动的需要。再如冬天我们玩的“冻冰花”游戏,孩子们自由选择容器及要冻的物体和线绳等,在离园前装好清水或彩色的水,准备好后就满怀期待的把它们放在室外窗台上,第二天来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自己的冰花并与同伴比较、欣赏和分享成功的快乐,安慰失败的同伴并一起查找原因后再充满信心地玩一次冻冰花的游戏,成功的孩子更是有信心再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来。这种游戏幼儿玩得愉快,也获得了科学经验,发展了智力,同时增强了任务意识及自信心。
        2.科学探索故事化
        陈老指出,教学故事化 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个理论基础产生出来的教育原则。“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故事能激起儿童想象力”等。在科学探索活动“小灯泡找朋友”中,教师模拟小灯泡不会亮了,很伤心,希望小朋友能帮忙让它亮起来,可需要谁?谁是它的好朋友呢?孩子们通过尝试与探索,找到了电池、电线等小灯泡的朋友,帮小灯泡找到了朋友,解决了问题,孩子们有了自信心和成就感。再如科学探索活动“滚动”,教师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运用情景教学法为幼儿创设科学探索的环境,让他们于情景中学习,轻松愉快。活动以“做客”为主线,层层深入,跟小猴一起探索和发现滚动的现象和奥秘,与小猴比赛、做游戏,探索滚动的速度,让幼儿面对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3.科学探索小组化
        大班幼儿无论在语言、思维或个性品质等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发展,但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陈老先生主张幼儿园应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他说:“幼稚园的年龄是不齐的,智力又是各人不同,兴趣又不能一致,所以幼稚园不能够把他们归在一起,叫他们做一种同样的工作……”陈老先生的小团体教学即我们所讲的分组教学,其实质就是要我们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陈鹤琴先生也在活教育原则中提出“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为此,在实践中,我们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比如在做“不会湿的手绢”的时候,就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来做实验。在实验中,幼儿会提出“为什么杯子垂直放入水中手绢不湿?而斜着放入水中手绢就湿了呢?”从幼儿发现的问题中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原来“斜着放入杯子时,有泡泡出来了”“是空气跑出来了”等等,孩子们在相互合作、相互讨论中得出了结果。同伴间的讨论与合作,能开拓幼儿的思维,提高科学探索活动的水平,有利于幼儿的协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也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教育观,时刻指导着我的教育行为,相信在“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的幼儿教育会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吕静、周谷平编:《陈鹤琴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第一版
        2.杜洋:《鹤琴之声》,湖南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组,1998年第八期
        3.《北京市贯彻“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编,2003年
        4.张宪平:《学前教育信息与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信息中心,2005年第一期
        5.阎风兰、顾春晖:《新纲要,伴我行》,同心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6.李岩、桑雪等:《为了孩子们快乐与发展》,同心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7.www.hoing.net,红樱教育网,《陈鹤琴与中国幼儿教育》,唐淑
        8.www.pep.com.cn,人民教育网,《幼儿科学游戏》,作者不详

        注:此论文获得北京市陈鹤琴研究会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