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特点个案研究

| 分类: 教育论文

                                                              清华洁华幼儿园    李香月

一、问题提出
  游戏的分类是研究者依据某种理论假设或标准,对可观察到的游戏行为所作的理性分析与解释。幼儿的游戏内容、形式及方法源于幼儿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因此,游戏作为幼儿发展的一面镜子,反映幼儿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教师依据游戏分类标准,对幼儿游戏情况进行科学、全面地观察,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状况及特点,把握幼儿“最近发展区”,并且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落实适宜促进个体幼儿向纵深发展的游戏指导策略,有利于我们提高“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的教育能力,切实落实《刚要》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的思想。
  从以上意义来讲,“幼儿游戏特点个例研究”是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习、掌握的研究性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内容
  运用柏顿/皮亚杰社会性—认知二维联列量表,对一个个体幼儿的游戏类型及特点进行判断和分析,并提出适宜该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游戏指导策略。
  三、研究方法
  (一)概念定义
  1、练习性(功能性)游戏:由简单的、重复的动作所组成,其动因在于感觉和运动器官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快感。如,婴儿偶然用手碰到小床上方的一个会发出响声的玩具,他就会连续用手去碰玩具,让它再度发出响声。从中婴儿练习动作技能,获得对于环境的控制感,发现自己的动作和物体的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2、结构性游戏:幼儿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物体或游戏材料之呈现出一定的形式或结构的活动。包括拼图、搭积木、插积塑、泥工、手工游戏、堆雪人、用沙筑碉堡、木工活动等。
  3、象征性游戏:幼儿对事物的某些方面“想象的改造”,包括用一物代替另一物(例如用积木当作电话);用某个动作代表真实的动作(例如张开两臂作“开飞机状”);自己假装是别人或虚构的角色(例如扮演妈妈、白雪公主)等。
  4、规则游戏:两个以上的游戏者在一起按照预先规定的规则进行的、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打牌、下棋、跳房子、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等。
  5、无所事事:行为缺乏目标,东游西逛,注视碰巧引起兴趣的事。若周围没有能够吸引其注意的事物,他就玩玩自己的肢体、在椅子上爬上爬下、到处晃晃、跟着老师或坐在固定的地方,目光却四处飘移。
  6、旁观: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观看他人游戏,偶尔和他人交谈,有时会提出问题或提供建议,但行为上并不介入他人的游戏。
  7、独自游戏:幼儿在交谈距离内的伙伴旁边玩与伙伴不同的玩具,专注地玩着自己的游戏,但不和附近的幼儿交谈。
  8、平行游戏:幼儿玩着和附近幼儿相同或相近的玩具,但不和其他幼儿交谈。如,两个幼儿都玩拼图,但各玩各的。一个人离开桌子以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玩下去。
  9、群体游戏:包括协同游戏与合作游戏。协同游戏是指幼儿和其他幼儿在一起玩,进行相似但不一定相同的活动,往往因为材料的借入借出而互有沟通,也可能有动作的自发配合(例如,一个接一个地搭火车),但相互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缺乏对材料、活动目的和结果的共同计划和组织。合作游戏是指几个幼儿围绕一个共同的游戏主题,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游戏,对于要用什么材料以及已有的材料如何使用、活动的目标和结果有共同的计划和组织,活动有分工,角色互补,如你当“爸爸”,我当“妈妈”,我来做饭,你喂孩子,合作游戏中,儿童结成的玩伴关系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二)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中班一名幼儿,女孩,年龄4岁10个月
  (三)研究方法
  1、采用事件采样法
  2、运用录像的方法随机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的5个游戏片段。
  3、对5个游戏片段的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分别进行语言描述记录。
  4、根据录像及语言描述资料,根据“柏顿/皮亚杰社会性—认知二维联列量表”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类型评定。
  5、对运用“柏顿/皮亚杰社会性—认知二维联列量表” 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
  6、运用“柏顿/皮亚杰社会性—认知二维联列量表”,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解释,得出结论,分析该幼儿的游戏特点。
  7、对该幼儿的下一步游戏干预策略提出建议。
  四、结果与结论
  (一)个体幼儿游戏行为事件采样结果
  1、为保证观察、记录的全面性,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在采用事件采样法时运用了录像的方法,对研究对象的5个游戏片段进行了随机性的全程录像.。
  2、为方便记录,本研究将“柏顿/皮亚杰社会性—认知二维联列量表”中12种游戏类型分别用字母A、B、C、D、E、F、G、H、I、J、K、L来记录。如下:

 


  以下是研究对象在五个游戏片段中的具体游戏行为描述及根据“柏顿/皮亚杰社会性—认知二维联列量表”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的类型评定结果。
  观察对象:宝宝     性别:女孩    年龄:4岁10个月
  观察日期:2007年12月
  

序号 事件 游戏行为描述 游戏行为类型
1 拼图1:我帮你找(5分39秒) (宝宝因水果吃慢了,待她要进游戏区时很多幼儿已经开始游戏约有10分钟了。)宝宝走到A的旁边手拿一块拼图片与桌面上的一块拼图片(A在宝宝介入这个游戏之前已经从盒子里选出了自己需要的拼图片放在了桌面上)对接,发现对接不上,拿着拼图块,观察拼图盒的四周后,又想重新尝试,遭到A幼儿制止后放回拼图盒中。宝宝在盒中随意抓了抓,又挑选出一个拼图块,想对接在A幼儿正拼接的图案上,遭到A用手推挡,便趴在旁边看了20秒A拼图,继续在拼图盒里找。 J
宝宝在A已经从盒子里挑选出来的拼图片中找出一块拼图,递给A,A接过去拼接,宝宝看看后坐回椅子上,在拼图盒里拿起了一块拼图片,又放回盒里,站起来观察A在拼图后,在桌面上拿起一块拼图片,想拼接到A的图案上,A用手推开宝宝要拼接的手,宝宝调换拼接的位置,拼接成功,A接受,将那块拼图片拼接的更加牢固。 J
宝宝继续在桌面上找到一块拼图片看看放回到桌子上,又拿起另一块拼图片,又放下,又拿起另一块拼图片想拼接到A正在拼接的图案上,被A推开,把拼图片放到桌子上,观察A正在拼的图案,小声说(几乎听不见):“我帮你找吧”,A没有回应。宝宝在盒子和桌面上找拼图块,拿起一个后被旁边伙伴的游戏声音吸引,观看同伴游戏(5秒钟)。 J
A从宝宝手中拿走那块拼图片想拼接到自己正在完成的图案上,没有成功,把那块拼图片放到桌面上,从盒子里继续找想要的拼图片。宝宝看见A在盒子里找拼图片,拿起一块给A看,A接过去看看,放回到盒子里继续找。宝宝胡乱扒拉几下,又被旁边的伙伴游戏吸引,转头看了一下,在桌面上找拼图块,找到一个后给A,A接过去拼接,宝宝看着A拼接。 J
2 乐乐餐厅1:扮演服务员招揽顾客(8分48秒) 宝宝走进“乐乐餐厅”,拿起服务员的帽子想戴上,A(乐乐餐厅中的另一个“服务员”)走过来帮忙。宝宝戴好帽子后选择了一件服务员的围裙,开始穿上。A拿来另一件服务员围裙推荐给宝宝,宝宝摆摆受,继续穿好原来的服饰。 K
穿戴好服饰后,宝宝站在乐乐餐厅与娃娃家的连接口处,等待娃娃家的小朋友到餐厅进餐。B幼儿走到娃娃家面前大声说:“娃娃家的小朋友,请你看我表演吧!”娃娃家的C幼儿跑出来,跟着C幼儿看表演去了。宝宝看了看他们的背影,想了想,跑到餐厅柜子前找菜谱。 K
宝宝拿着菜谱,走到娃娃家门口站着的D幼儿面前,伸出菜谱,D幼儿说:“没点菜啊!”。宝宝和A转身走到拼插区E面前伸出菜谱,和A一同小声询问:“你们要点什么啊?”,E幼儿说:“馒头、薯片”又问“还要什么啊?”E幼儿说“没要什么?”(此时,娃娃家门口的D幼儿向宝宝和A大声嚷“还有什么啊”宝宝和A没有理会)宝宝和A一起转身到餐厅的“厨师”面前,告诉厨师“要馒头和薯片”(宝宝的声音很小,厨师主要听到的是A的声音)。“厨师”找到“面”(做馒头用的橡皮泥)开始做起来,A幼儿走出餐厅,“厨师”问宝宝“馒头、小饼是吧?”宝宝弯腰,脸凑近“厨师”,说:“馒头、薯片”。 K
宝宝在“厨师”操作的桌子边上站了一会儿,走到柜子前翻了翻其他菜谱,站起来,听A幼儿对“厨师”说:“要包子,肉放少一点!”后,独自拿着菜谱走出餐厅,远远地看看别的区。 K
宝宝跑回到餐厅,看看“厨师”做什么?把菜谱放回到柜子里。这时,F幼儿走进餐厅说:“你们玩娃娃家,我来当顾客”后,边选择角色服饰,边说:“怎么没有啊?”。宝宝走到F旁边,拿着白色的套袖说:“那你只能戴这个了。”见 F没有接纳,宝宝又把套袖规整地挂了回去。宝宝走到E幼儿身边看看“厨师”送做好的“馒头”送过去,又走到A幼儿旁边看了一眼她在向小朋友推荐食品后,回到餐厅拿菜谱。 K
宝宝拿着菜谱站在餐厅门口,等待客人。等了一会儿,见没有客人来,走出餐厅,靠近音乐区,但在门口犹豫了一下,看见A幼儿拿着菜谱跑了进去,也跟着进到了睡觉屋(音乐区设置在睡觉屋)。宝宝走到离音乐区的小朋友很远的位置,观察了一会儿后,走出睡觉屋,跑回到了餐厅。在“厨师”操作台上翻了翻菜谱,走出餐厅到建筑区看看,没有说话,在教室中间晃了几下,跑到音乐区门口,扶着门框处,往里看。A幼儿从音乐区走出来,宝宝跟着回到餐厅。 K
宝宝和A看到F戴着厨师的帽子,穿着服务员的围裙,A说:“戴错了!”F摘下了帽子,走到服饰穿戴处,宝宝跟过去,摘下厨师应戴的围裙递给F,F接过围裙,宝宝在F的耳边小声地说了一句话,看了看F,又急忙跑到音乐区,看见A跑回来,也跟着跑回来,站在餐厅里。这时,音乐区的G幼儿走进餐厅,对宝宝说自己要点汤圆,宝宝对“厨师”说:“他们要汤圆”,“厨师”说:“等会儿,我很快就好啊!” K
宝宝等了一会儿,对“厨师”说:“快点啊!”宝宝在餐厅里站了一会儿,跑到音乐区看看,又跑回到餐厅,看见“客人老师”来到了餐厅。 K
3 乐乐餐厅2:扮演服务员招待“客人老师”(7分) “客人老师”问宝宝:“你们这儿又什么好吃的呀?”宝宝边翻菜谱边小声地向老师介绍。老师问宝宝:“你们这儿什么做的最好吃呀?”宝宝想了想说:“鱼。”“鱼呀,那好,就吃鱼吧!”老师继续问宝宝:“那个,什么鱼做的好呀?”宝宝犹豫了一会儿,问道:“是清蒸鱼呀?还是红烧鱼呀?”宝宝说:“嗯,炒鱼!”老师说:“就要炒鱼吧!” K
宝宝收拾用散了的菜谱,教师说:“我还要主食呢。有什么主食呀?”“馒头”“还又什么呀?”宝宝说:“饺子”老师问什么馅儿的饺子,宝宝说:“猪肉馅儿的。”教师又点了猪肉馅儿的饺子。宝宝拿着菜谱找“厨师”,厨师没在操作台旁边,宝宝四处张望着找。在老师的招呼下“厨师”回到餐厅,宝宝告诉要“厨师”“客人老师”点的食物。宝宝想了想很小声地对着“厨师”说出了“饺子和炒鱼。” K
老师说:“我还没有餐具呢,服务员。”宝宝从餐柜里,先后拿出碗、勺子、杯子递给老师,老师说了声谢谢你,并说还想要点茶。宝宝拿出小杯子在餐柜里找了找什么东西,没找到,就直接想把杯子放到老师的前面,老师提醒茶壶的位置,宝宝拿出茶壶做了一下往小杯子了倒茶的动作后,将“茶水”递给了老师。 K
老师假装喝了一口茶,并要求服务员帮老师催一下菜,宝宝转身向厨师小声地说了一声:“快点,好吗?”宝宝拿着菜谱跟着A走到音乐区,和A站在音乐区门口看了一会儿音乐区夏普朋友表演。 K
宝宝和A走进音乐区,继续看了2秒表演,表演停止。宝宝看见A在向F(F在音乐区拿着铃鼓为跳舞的小朋友伴奏)推荐食物,也坐在F幼儿的旁边,观看音乐区小朋友的游戏。约看了20秒后跑回到餐厅。 K
宝宝看见H幼儿在餐厅里看着餐柜里的东西,靠近H,H要走出餐厅时,宝宝面向H看了看,见她走开后转身,又跑到音乐区,站的远远地观看她们的表演。 K
宝宝随A的身后走出音乐区,但停在音乐区的门边继续观看舞蹈表演,并不时地用脚或手打出音乐节奏来(关看约有一分钟)。宝宝跑回到餐厅,在老师的建议下,要摆准备接待音乐区幼儿的餐具。 K
4 乐乐餐厅3:“服务员”改当“厨师”(7分56秒) A开始摆餐具,宝宝跑到音乐区数了数人数,又跑回到餐厅。宝宝收前面顾客用过的餐具,A摆新餐具。宝宝一边收,一边告诉A:“她们有6个人。”A说:“对”。宝宝看到A摆两个餐具摆的很远,把一边的餐具挪到中间。A按顺序摆好杯子。宝宝按类认真地收放好原来用过的餐具后走到餐桌前时音乐区的小朋友已经进到餐厅。宝宝伸手点数餐具是不是6份,确定是6份后,站在餐桌旁,看着顾客。见顾客都找到位置后,宝宝走向餐柜旁。一个幼儿说:“我要吃……”时,宝宝赶紧面向该幼儿,认真地听幼儿点菜。“我要吃面条!”宝宝转身找“厨师”没找到,四处看了看。 K
又有个幼儿说她要鱼,幼儿没有理会,听到很多人嚷嚷没有勺子、碗、叉子,便到餐柜里找出勺子、碗、叉子摆在幼儿面前或塞到幼儿手中。 K
一个幼儿吃完冰激淋后把碗和勺子递给宝宝,宝宝把勺子塞给那个幼儿,把碗收了起来。老师发现餐厅没有了厨师,便问“厨师没有了赶紧去找厨师吧!”宝宝赶紧要去找“厨师”。老师紧接着又出了个主意:“要么,你们两个服务员当中一个人当厨师吧!”宝宝赶紧走回去,举了手。老师问:“你当?”宝宝点点头。老师说:“赶紧给客人做饭吧?”宝宝跑过去拿进一把厨师要坐的椅子,摆好后,摘下服务员的帽子挂好后拿起厨师帽,被旁边的一个幼儿抢去。 K
宝宝看看顾客,坐在“厨师操作台”前,等待报菜。约等了30秒,一个顾客走过来,说:“你给我炒饭,好吗?”宝宝点点头。但没有动手做。 K
这时,“服务员”回到餐厅,幼儿纷纷向“服务员”点菜。“服务员”对宝宝说:“你来做,听到了吗?”宝宝点点头,动手做起了食物。 K
宝宝揪起来一块白橡皮泥,用双手揉啊揉,压扁、捏薄后,又揪起蓝色橡皮泥揉捏成片状放到白色已经捏好的橡皮泥上。她接着揪起来一块白 K
橡皮泥揉捏。顾客、服务员、老师催促“厨师”快点做,宝宝边做边看看大家,继续认真地做着,做好一个汉堡包后,递给刚才点汉堡包的幼儿,该幼儿没有意识到,没有接,宝宝缩回了手。 K
另一个幼儿伸手要,宝宝想缩回去,说:“汉堡包”。宝宝还是把汉堡包给了那个幼儿,那个幼儿接过去看着。又有个幼儿凑近宝宝的视线,说:“我也要!”宝宝说:“你要什么样的?”“我要那样的吗。”宝宝说:“等会儿再给你做。”宝宝揪起白色橡皮泥做了个饺子,放进了锅里。 K
宝宝被对面两个幼儿做麻花的场景吸引,一直看着他们。也听听老师给“厨师”们提的建议。 K
5 拼图2:比比看谁拼的快(5分41秒) 宝宝和A幼儿分别拿了一盒方块拼图材料,准备拼图。A提出:“看谁先拼好拼图,行吗?”宝宝应了一声,拿起拼图盒看看上面的整体图案后开始拼接。宝宝挑选出两块拼接在一起,仔细观察是不是正确后拿起另外一块观察它的四面图案。 L
发现对不上,找到另一块看看,又拿起一块尝试将他们两个对接上。对接不上,把其中的一块接在桌面上已经拼接好的两块上面。A看看,便趴上去观察,觉得不对,就推开那一块。宝宝指着前两块说,“这两个这样对吗?”A看看,说“你这样对!”宝宝问另一块是哪儿的,A说:“你自己看看吗!”宝宝继续对接仔细观察。 J
宝宝觉得对不上,放下手中的那两块,重新拿起另一块仔细观察四面。一块拼图掉到了地上。宝宝捡起后,继续找合适的拼接图案。A说自己找到了一个,宝宝看过去,并站起身观察,看了一小会儿,又坐回位置上继续找自己要找的拼图。 J
宝宝找了一会儿,放下手中的拼图方块,把已经拼接好的两块拼图合在一起翻过来翻过去,想找到拼接的新的突破口。宝宝站起身来趴在桌面上,把自己已经拼接好的图案与大拼图盒子上的整体图案对照看,想找突破口,又接着整体翻了几下两块拼接好的图案。 F
宝宝把拼接好的那两块拼图块也推进了很多拼图块当中,观看或动动A的拼图块。A表示不满意。 J
宝宝,把自己的拼图块一个挨一个地摆进拼图块盒子里。A也放弃了拼图。 F

  (二)个体幼儿游戏特点评定结论
  柏顿/皮亚杰量表

 
  从以上具体材料及数据来看,研究对象(宝宝)的游戏以群体的象征性游戏与群体的结构性游戏为主,还存在一些平行的结构性游戏以及群体的规则游戏。
  五、分析和讨论
  (一)该幼儿游戏特点分析
  随着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及交往意识的萌发与需求,5岁的幼儿结构性游戏与象征性游戏表现增多,并在结构性游戏及象征性游戏过程中经常伴随对他人的关注,与他人形成平行或协同、合作的关系。从宝宝的游戏行为行为描述及结果,我们可看出该幼儿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及幼儿游戏特点。
  第一,幼儿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玩结构游戏,并一定程度上懂得运用观察、推理、比较等方法实现结构游戏。如宝宝在“拼图2”中,动手拼图前先观察拼图盒上整体图案,每拿起一块拼图先仔细观察四面的图案,不确定时运用对接尝试观察的方法,并且还运用了分部分组合的方法以及寻找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的方法。宝宝在“拼图2”游戏中坚持了4分钟后很无奈地放弃了,最终只完成两块拼图的拼接。这表明这套拼图材料的难易程度超过了宝宝现有的逻辑思维水平。
  第二,幼儿根据从当时游戏中想获得的体验定位的不同,即,游戏内在动机、需求的不同,对当前结构游戏进行自由的改组,融合适宜自己需求的其他游戏要素和成分,自主地完成与其他游戏类型的结合,但由于幼儿的目标意识不够稳定,把控游戏的能力不够强等原因,幼儿的游戏活动不断转换其性质和水平。如,在“拼图1”和“拼图2”游戏中宝宝希望结构游戏过程中形成与A幼儿的交流、合作,在通过自己方式的努力达不到自己所希望的群体结构游戏体验时,其游戏转为平行的结构性游戏水平。这主要与幼儿自身与人交往、互动的水平有关。另外,幼儿对结构性游戏赋予规则后,其结构性游戏会转变为规则游戏,但由于幼儿缺乏稳定的目标意识,其游戏性质在游戏开展过程中不断转换。如,在“拼图2”游戏中,刚开始宝宝与A想形成比赛的关系,但在游戏过程中却有帮助、求助等违背刚开始游戏意愿的行为,原来她们想要达成的规则游戏转变为群体或平行的结构性游戏。又如,在“拼图1”游戏中,宝宝想和A之间形成合作的结构性游戏关系,但过程中出现两次独自拼接,和A的拼接活动无关的活动,其游戏在群体的结构性游戏与平行的结构性游戏之间转换。这除了与幼儿缺乏稳定的目标意识有关以外,还与游戏中幼儿所占据的主体地位的高低及主体性体验的强弱有关。在群体游戏中占据次要主体地位、主体性体验不充分的幼儿,容易离弃原有的群体关系。
  第三,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分工明确,有清晰的角色意识,对社会角色的任务及行为特点把握基本准确,与各角色之间的合作、协调处理的比较适宜。象征性游戏是4岁10个月的宝宝非常钟爱的游戏,并且达到“集体的象征”阶段,开展的是社会性角色扮演形式的群体象征性游戏。群体的象征性游戏是反映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状况的一面重要的镜子。 在“乐乐餐厅”系列游戏活动中,宝宝刚进入游戏时先穿戴 “服务员”的服饰,穿好服饰后先站在餐厅门口,发现没有“顾客”主动上门便拿起菜谱到处跑去想招揽顾客,对于“顾客”点的菜及时报给“厨师”,“客人”上门主动摆盘子、倾听“顾客”需求,由于原来的“厨师失踪”需要她从“服务员”转变成“厨师”时想到换上“厨师”的衣帽等等,都表明宝宝在社会性角色游戏中,有清晰的角色意识,对角色任务的把握与展现准确,有相应正确的社会角色认知。在“乐乐餐厅”游戏活动中,宝宝扮演服务员时能有意识地认真倾听“顾客”的要求,用自己适宜的行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对于“顾客”点的菜及时上报给“厨师”,“厨师”有疑问时给与重复,“厨师”慢了给与提示,见到 “厨师”不见了四处张望,与餐厅的另一个“服务员”A有合作的行为,如,准备招待音乐区的幼儿时,宝宝收拾前一个顾客用过的餐具,A幼儿摆新餐具。这些表明宝宝与各角色之间的合作、协调处理的比较适宜,具备一定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另外,宝宝准备为音乐区的幼儿摆放餐具时,首先跑到,音乐区门口数一数人数,并告知A,并纠正其摆放方法,待A摆放完毕后还一一点数是否够数。这体现了宝宝做事严谨的做事态度以及逻辑思维认知水平。
  第四,幼儿社会性交往意识及能力,是影响群体游戏开展效果的重要因素。群体游戏要借助游戏中群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沟通为前提开展。人的交往能力的构成包括交往态度(与人交往的愿望、积极主动性等),还包括交往的方法技巧(行为方式的交往与语言方式的交往)。具备较强交往能力的人有着积极的交往愿望,交往中为达成自己需求的交往体验,主动发起和建设交往,方法技巧上,善于综合运用语言及行为方式。行为方式的交往,更早出现在人的发展中,如,婴幼儿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主要运用微笑、用手摸、拉扯等行为表达自己的交往愿望,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人们逐渐以语言为主要交往手段。无论在群体的结构性游戏,还是群体的象征性游戏中,宝宝有着与同伴交流、沟通、配合的愿望,但她缺乏交往的勇气、信心以及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意识和能力。在她想与人交流交往,但没有人主动与她交流交往时,大多采取无声的、试探性的远距离的行为式的交流交往。如,在“拼图1”游戏中,宝宝想与A合作完成A正在完成的图案,但她不大方地表达,而是静悄悄地在A的旁边,大多通过观察、尝试往上面拼接、给A找拼图片等方法想达成自己的目标,遭到A的拒绝显得有点无奈,但始终很少运用语言,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只说了一次“我帮你找吧”,还是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又如,在“乐乐餐厅”游戏中,作为“服务员”去招揽顾客时,始终没有独立近距离地面向其他幼儿发出过邀请,不是远距离地观望,便是跟随A靠近其他幼儿,小声地发出声音。在他人主动发起向宝宝发起沟通交往时,宝宝就会用很小的声音进行比较合理的但比较简单的应答。约5岁的幼儿应该具备用语言自然、大方地应对日常生活与游戏的交往能力。这表明宝宝在交往能力上具有较大的生长点。
  (二)游戏干预策略分析
  综上所述,宝宝喜欢玩结构游戏与象征性游戏,并且有着融入与他人合作进行游戏的愿望与需求,但缺乏的是实现有效交往的正确方法与能力。因此,根据宝宝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干预该幼儿的游戏。
  1、发掘宝宝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在全体幼儿面前树立榜样,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幼儿在同伴面前或与同伴交往的自信心。如,教师抓住宝宝当餐厅里的厨师不见了时,主动扮演厨师,帮助顾客做出了食品,解决了餐厅当时的困难,顾客也很满意地吃到了美味的食品。请小朋友们拍手鼓励。在小朋友们的拍手鼓励中,让宝宝感受:自己是能干的,同伴是喜欢她的、接纳她的、相信她的。
  2、鼓励宝宝玩好玩的声音游戏,帮助宝宝发现和体验发出声音的美妙与快乐。如,教师设计“传话筒”,教师或其他幼儿与宝宝经常玩你一句我一句大声说话的游戏,宝宝有进步时请宝宝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贴画,作为奖励。又如,教师在语言区为幼儿提供录音机和空磁带,请幼儿尝试录制自己的声音。教师有意识地观察和指导宝宝在此游戏中的参与兴趣及表现,发现宝宝参与或有进步,及时给与鼓励,并为宝宝制作自己的 “声音专辑”,让宝宝体验大声发出声音的美妙与快乐。
  3、适当“小题大做”,引导宝宝玩一些“说好听的话”游戏活动,增强宝宝用好听、清楚的话与人交往的意识和快乐。如,教师在小朋友面前表扬宝宝为大家做了某种好事情后,请幼儿用好听、清楚的话说:“谢谢你,宝宝,为我们……”(示范作用),请宝宝用好听、清楚的话回应小朋友们的谢意,如,“不用谢,我会继续努力!”等。
  4、教师以游戏角色,参与宝宝的游戏中,巧妙地推进宝宝与他人的交往。如,在“乐乐餐厅”游戏中,教师发现宝宝犹犹豫豫地不敢邀请其他幼儿,教师则扮演一名顾客到“餐厅”说要请一些小朋友进餐,请宝宝帮她叫过来(刚开始时,为了降低难度,教师进餐厅之前先和一些幼儿打好招呼,等宝宝叫到她们时赶紧到餐厅来)。宝宝在 “老师客人”这样的推动、鼓励下将会逐渐迈开大胆邀请他人的交往步伐,逐渐体验到主动、大胆与人交往的成功感。根据情况,这种特殊的交往平台的搭建应反复多次,给宝宝一个适应、进步的空间。对于宝宝过程当中的进步与表现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
  5、充分挖掘活泼开朗的幼儿资源,支持其与宝宝形成亲密的游戏伙伴,带动宝宝快乐的性格和轻松的交往方式。
  另外,在“拼图2”游戏中,宝宝及A均只拼接成功两块拼图。建议,班级根据本班不同幼儿不同游戏水平提供不同层次地游戏材料。
  参考文献
  《儿童游戏通论》  刘焱/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001年教育部颁布

注:此论文获2009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论文评比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