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游戏中提升教师的观察与反思能力

| 分类: 教育论文
中班部 韩蕾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区域游戏是他们学与玩的乐园。老师的专业能力需要我们具备对班级幼儿游戏行为进行客观的观察、分析与反思。在与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与反思,逐渐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帮助幼儿在快乐中发展。 一、游戏观察要注意的问题 幼儿的游戏行为是有延续性的,在观察中,不仅要记录幼儿的游戏过程,呈现画面感,更要对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记录,提高老师的观察能力,帮助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在快乐中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观察要有目的 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发展水平制定目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不是坐在幼儿旁边看,无目的的记录。在观察时要从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幼儿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情况去有目的的进行记录,这样记录下来的内容才会对之后的分析与反思有价值。 a) 幼儿对材料的兴趣 老师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区域活动中有的放矢地提供一些帮助幼儿发展的材料,观察幼儿的兴趣,看看投放的材料能否吸引幼儿。他们是看看就离开呢?还是看都不看。我们可以以一周五天为限,观察幼儿对同一区域材料的关注情况。用记录表的形式记录关注过的人数。例如,在对编织架上绳子的调整之后,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对观察入区游戏的游戏情况。发现两天中共有8名幼儿去编织架游戏,6女2男。简单的记录表为我之后的观察分析提供了帮助。 b) 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 除了观察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我们还应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看看投放的材料在幼儿眼中是否觉得有意思,操作时有没有障碍。对不同的幼儿要观察他们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即使同一种材料,对不同的幼儿在游戏中的操作也有难易之分。例如,在剪纸坊开业之初,当小“坊主”发给“顾客”材料之后,有的幼儿只是看看就走了,因为太难了不会剪。观察之后我们硬一些的纸见了一些模板投放,发现原来走掉的幼儿发现后又回来了,用模板剪了几次之后很快掌握了对称剪的方法。因此,老师要细致地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不让材料阻碍幼儿游戏的兴趣。 c) 幼儿的社会交往情况 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不仅表现在对材料的兴趣和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幼儿在操作材料时的交往情况也是老师要观察的目的。老师应带着目的去观察材料是适合个人完成还是适合与同伴合作完成,以便在之后的反思中对材料进行调整。 2.怎样观察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幼儿探究的乐园,区域活动更是他们释放天性的地方。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怎样能够让孩子玩的更自然,让我们看到他们真实的游戏行为呢? a) 站在幼儿背后,不随意打扰幼儿 幼儿在家在园不一样,无论老师和孩子相处的多么亲近,也不能代替妈妈。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幼儿在老师身边和在妈妈身边是有区别的。作为老师,既然不能代替妈妈,那么老师起码可以做到,当他们专注游戏时,站在背后,不随意打扰他们的游戏。这样我们才会看到幼儿更真实的游戏行为。 b) 多种手段,及时记录 记录要有技巧,用多种手段灵活的记录,可以让老师从不同角度全面的看到孩子的游戏行为。记录的手段主要有:纸笔记录、照相机拍照、摄像机录制视频等。 例如在记录孩子之间的对话时,可以用纸笔记录;在幼儿与同伴合作时,可以用摄像记录;在记录幼儿的作品时,可以用照相机记录。 二、客观理性地进行分析 1、 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分析 在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时,往往做不到上下一致。老师的分析应针对上文中的内容来分析,做到不跑题,记录什么分析什么。 2、 结合谈话,辅助分析 记录幼儿的谈话,或是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结合谈话可以让我们的观察更客观,避免误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举例说明:潇潇说:“下次我不想当“坊主”啦!“ 民间工艺步行街开张了。在今天的自主区域游戏活中,我们的“剪纸坊”、“编织坊”、“面具坊”正式营业。每个店中都会有一个“坊主”的角色,职责有三: 1、 迎接顾客光临小店,帮助“顾客”发放游戏材料; 2、 向“顾客”推荐最新的游戏内容; 3、 管理“顾客”将用过的材料物归原位,返还“游戏劵”。 在今天的游戏中,熊易潇、孙洛婷分别选择到“剪纸坊”和“面具坊”去当“坊主”,两个孩子在顾客来之前很认真的准备材料,潇潇还像模像样的用抹布擦了一遍桌子。开始的时候她真像个小主人似的招待、管理着顾客,大约过了半小时,潇潇开始有些心不在焉,让顾客自己制作,她自己则东看看西瞧瞧,她大概想换别的区游戏了。我继续观察着,没有打扰她。大约又过了15分钟,潇潇还是留在了“剪纸坊”当坊主,没有离开,并且直到游戏结束也没有离开。之中我听到潇潇对旁边的顾客说了一句“下次我不当坊主了!” 行为分析: 情景化的游戏环境吸引着孩子去游戏,孩子们都热衷于当“坊主”,潇潇在本次游戏中由热衷到下次不愿当坊主的原因有三: 1、“坊主”就像一个小主人,可以管理、帮助“顾客”,当“坊主”可以快速进入角色,有成就感; 2、游戏进行到中后期,潇潇发现“坊主”不好当,自己不能专注的剪纸有些烦了; 3、“坊主”不自由,顾客可以换区游戏,但“坊主”是小店的主人却不能离开。 在这次的观察中,如果我没听到幼儿之间的谈话,如果没有在游戏结束之后和潇潇谈话,就不会了解到她的真实想法。误读了孩子的游戏行为,分析和反思将会出现偏差。 三、教育策略及时跟进 1、 调整常规 游戏中的常规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需要去调整,才能让他们更自主的游戏。可以根据幼儿游戏的情况跟进,如增减人数、丰富角色、或者改变角色的职责等。如在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做了“坊主”就不能换区域是不合适的。如果我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去,可以这样说:“老师想当一会儿坊主可以吗?”如果得到潇潇的允许,孩子的游戏角色就很自然的转换过来,避免了在之后的游戏中孩子消极的熬时间,下次对同一角色产生抵触心理。老师这样的帮助也可以让潇潇自己去观察,观察在游戏中是否有渴望接任自己角色的同伴,自然的进行角色转换。游戏规则可以是根据孩子具体游戏情况而变化的,如果碰上一个当了几分钟坊主就要离开的孩子,我可以这样说:“还有顾客等着坊主去帮助呢,他们需要你!”灵活的调整游戏常规,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自在有收获,体验游戏的快乐。 2、 调整材料 投放一种新材料,有时会出现幼儿想继续操作,可材料没了。这时需要老师及时的补充材料,尤其是低结构材料,需求量大幼儿才会玩得尽兴有创意。例如叠叠乐游戏,我们发现开始投放的两盒不够两个人同时操作时,提出来年龄部和资料室很快给班级又补充了两盒,孩子们果然搭建得更有创意了。 3、 调整空间 在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之后,分析时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游戏不适合在桌面上操作,这时如果将材料拿到地面上去让幼儿玩儿,会是不错的跟进。就像叠叠乐玩具,一张桌子显得局促,挪到地面上去玩儿,他果然搭得不一样了。(如图) 4、 同伴学习 在观察幼儿的游戏中,我常常发现中班孩子开始喜欢向同班学习、和同伴比较自己的游戏成果,有时候甚至会去挑战同伴的作品。 举例说明:好玩儿的纸牌城墙(见视频) 四、养成主动反思的工作习惯 观察是有意义的“看”和“听”,在每次的观察和分析之后,我都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我常常会问自己:在今天的观察中,你看懂孩子的游戏行为了吗?这个小孩儿为什么会这样做?你扑捉到他游戏的需要了吗? 1、 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在写观察记录时,幼儿的游戏行为我都是当天观察的内容当天记录,但分析和反思有时候我会分成几次来写,因为第二天、第三天的分析也许会让我有新的发现。 举例说明: a)陈玉华为什么会选择在小车上缠绕绳子呢? 今天的自主区域游戏中,几个孩子对着盛放水彩笔的笔筒看得出神。我和曲老师在旁边小声地谈论着这个笔筒是怎么做的。当我们说到这个笔筒是用绳子缠绕而成的时候,几个孩子“啊”的一声,表现出很惊奇的样子,随后,李冰然用手中的麻绳在笔筒上比划了比划。这时候,陈玉华小朋友拿起一根麻绳仔细地看了看,又放下了,换成了一根用皱纹纸搓成的纸绳看。然后她在活动室四周看了又看,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不一会儿,陈玉华就被“绳子美意坊”中放橡皮泥的小推车吸引,快速地拿起绳子在这个用不锈钢铁丝制作的小车上细致的缠绕起来。她缠绕得是那么的认真。缠完一条,更换另一种颜色的纸绳,继续缠绕。当缠绕到小车第二层时,我注意到孩子开始换了一种缠绕的方法,用倒针的方法进行缠绕。我没有打扰她,悄悄用相机记录下了孩子整个游戏过程。缠绕完第二层后,陈玉华好像有些累了,她直了直身体,自己对自己说:“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可以用绳子装饰呢?” 以上是我当天记录下陈玉华的游戏行为,而之后的行为分析和教育反思则是在两天后写下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她怎么能够在小车上缠绳子呢? 我问了自己几个为什么。两天的思考之后才让我对陈玉华的游戏行为有了新的理解。 教育反思:如果只是粗浅的看,陈玉华的这次缠绕可能不被成人接受,会被认为是孩子淘气,好好的小车缠上绳子干什么,大人觉得不好擦拭。其实这正反映着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在陈玉华眼中,冷冰冰的小推车不够漂亮,粗粗的麻绳也不够漂亮,在成人眼中的“原生态”放在孩子的眼中就是色彩单一,所以陈玉华在比较后选择了色彩鲜艳的皱纹纸纸绳作为材料去装饰。而活动后的延伸,也是陈玉华小朋友在寻找美的渴望,自主的游戏给了孩子充分的操作空间。 绳子是幼儿身边常见的物品,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他们可以再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今天陈玉华小朋友将绳子的缠绕,通过同伴和老师的启发她敏锐的发现了可以进行缠绕的不锈钢小车,希望用绳子的缠绕方法将小车装饰得更加漂亮。 b) 她们为什么不选择这个编织架呢?(如图) 游戏行为: 在“绳子的妙想”主题活动开始之初,中四班老师热情的将编织架借给我们,大家高兴的围着看、抚摸。在最初的两周之内,确实吸引着孩子们去玩儿。但是,很快这个编织架被冷落在了角落中,无人问津,很少有孩子再去玩儿。我在美工区曾试着吸引他们: 师:“这个编织架就像一张洁白的图画纸,等着小朋友用绳子编织出美丽的图画呢。” 师:“大家看老师穿编出了一张小桌子,等着小熊请客呢? 师:“然然你画的这座小房子真漂亮,想不想用绳子穿编到编织架上呢?” 无论我怎样启发,孩子们就是不去理睬,难道编织架就这么不着小朋友喜欢吗? 行为分析: 活动区游戏材料分为非自制、半自制和全自制三种,我班的这个编织架属于非自制材料。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非自制的材料并非完美,不是投放出去就不管了,老师应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使用情况,当孩子出现不喜欢、没意思或操作时不顺利时,老师应及时的思考,适宜的改进。这个编织架在我班投放有一段时间了,我班孩子从最初的抢着玩到后来的不理不睬,材料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宜的地方。通过观察我们注意到: 1、 编织架自带的绳子是扁平的类似于皮质的一种绳子,摸起来很涩,不光滑,而且容易断,我从旁边的小木盒中发现很多小段儿; 2、 颜色较单一,色泽暗淡,不够吸引孩子; 3、 这种绳子在美工区没有出现过,孩子没有尝试过使用这种除编织架以外的绳子。 教育反思: 于是我更换了另一种孩子在美工区经常使用的玩儿翻绳游戏时用的编织绳投放出去,用两天的时间观察更换材料后孩子的游戏情况,如下: 1、 人数:两天中共有8名幼儿去到编织架游戏,6女2男; 参与编织的次数:5名女孩子两天中全部参与编织架游戏,因为编织架最多只能容下3名幼儿,5名女孩子有轮换意识,1名和另两名男孩分别去过1次,其中一名男孩因为编织效果不好被两名女孩子指导,不接受,走了。 2、 游戏的时间:5名两天都去的女孩全部参与到了郁金香花朵的编织,中途 离区的3人,另两人全部游戏时间参与编织。 从以上幼儿游戏的情况的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更换了绳子的编织架重燃兴趣,调整有效。 这次游戏材料的调整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光滑圆润的编织绳是编织中国结最好的材料,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绳子的妙想”主题活动开始之初,她们最先接触的就是这种绳子。加之色泽鲜艳,深受大家喜爱。将编织绳投放到网状的编织架上,孩子发现原来这种绳子可以穿编出那么好看的平面花朵,觉得有意思。编织架面积大,穿编又是一个十分精细的游戏,需要幼儿一个小孔一个小孔的上下操作,一幅作品需要几次活动来完成。没有完成的作品吸引着孩子在下一次活动中继续,吸引着3名女孩子两天甚至几天都去参与同一种游戏,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作品。 游戏材料的投放应依据幼儿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宜幼儿操作的生活材料投放。当非自制玩具在投放后没有幼儿或者很少幼儿操作时,老师就要思考了。不要盲目的撤离,观察了解幼儿的情况后,改进、改装它们,说不定会重新成为孩子们游戏的“宠儿”。 2、 多站在幼儿角度去思考 在游戏中一切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观察时应该多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与反思。有时候表面上不可理解的行为如果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思考,会观察到幼儿内心的所想、所需。 举例说明:仔仔为什么会去秘密花园搭高呢?(如图) 图片分析: 3、 反思的指南针 在区域游戏中提升老师的观察与反思能力,需要我们深入的阅读《刚要》与《指南》,借助它们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在观察与反思中不偏离方向。帮助孩子在自主区域游戏中收获快乐收获成长,也让自己在观察与反思中享受自主区域游戏带来的工作乐趣。